今年护理新将研究生刘珊珊带头,新成立了科研小组,旨在培养护理人员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科学解决临床问题。
瘤体越大,自发破裂的风险越大,而如此巨大的动脉瘤极为罕见,如果破裂患者就会立即死亡。近2年来逐渐出现胸痛、活动后心累气紧症状,在当地医院行心脏彩超提示巨大主动脉根部瘤,由于手术风险高、病情危重建议转院治疗,患者遂于我院就诊后直接收入上锦心脏综合病房。
入院后确诊为马凡综合征,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瓣重度反流,巨大左室。针对患者的病情特点,经过紧锣密鼓的术前准备,并且取得了科室领导的大力支持之后,联合麻醉科、手术室以及ICU等多学科团队反复讨论,制定了提前股动静脉转流,全身降温或必要时停循环等手术预案该例患者的成功救治,代表着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在上锦分院疑难重症诊治水平的又一进步,也证实着多学科团队的协调合作在高危患者重要作用。患者来自单亲家庭,母亲也因马凡综合征去世(患者家属描述),由父亲抚养长大,这对于一个23岁的年轻人来说目前正是青春最好的时刻,如果不进行手术治疗,患者预后极差。入院后确诊为马凡综合征,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瓣重度反流,巨大左室。
近日,上锦心脏大血管外科干昌平副教授、肖正华主治医师以及袁斗医师联合手术室,麻醉科以及ICU等多学科团队,在上锦南府医院成功为一位罹患直径近128mm的巨大主动脉根部瘤患者实施Bentall手术(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原位移植+升主动脉置换术),目前患者已顺利恢复出院。CT检查提示巨大根部瘤,最大直径达128mm,并且和胸骨之间几无间隙。全国著名病理专家和知名企业代表围绕数字病理技术仪器技术标准和图像格式的统一、数字病理的应用模式、质控和要求、管理问题、应用的困难等进行了讨论。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中国数字病理发展的专家共识讨论会2017年12月15-17日,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专委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华西医院病理研究室承办的第四届中国数字化病理论坛在成都召开。随着全景数字切片扫描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由数字病理拓展而来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次论坛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华西医院病理研究室主任步宏教授主持并做开幕主题演讲《我对数字病理的一些思考》。
全国著名病理专家和知名企业代表围绕数字病理技术仪器技术标准和图像格式的统一、数字病理的应用模式、质控和要求、管理问题、应用的困难等进行了讨论。这次会议的召开为中国数字病理应用的同道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有效沟通的平台,有利于推动中国数字病理同道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友谊,促进病理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论坛同时进行了最新数字病理设备展示与使用培训。论坛邀请已开展数字病理工作的相关医院专家代表、数字病理设备制造企业的代表、数字病理网络平台的代表和数字病理用户企业的代表150人参会。论坛期间还举办了中国数字病理发展的专家共识讨论会。论坛上,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石怀银教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周晓军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周建华教授、我院病理研究室包骥副研究员等作了题为《数字病理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远程病理诊断在我国的应用价值》、《湘雅远程病理会诊的实践与质控》、《开发满足临床需要的数字病理AI应用》的报告,与会代表交流了我国开展数字病理的情况和经验、数字病理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并提出了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建设性意见
2017年12月28日下午13:30,在血透中心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准备及肾友们积极参与下,2017年终MDT大型肾友联谊会如期而至。此次肾友会的主题也设定为让‘肾命之树常青。会议尾声血透中心收到了意外的惊喜,肾友们不忘这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特地准备了锦旗、牌匾赠于华西血透中心。肾脏内科党支部书记苏白海教授首先对莅临本次会议的专家们和在场的肾友、家属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强调面对疾病时,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携手对抗,大家都需加强自身能力,相互配合与理解,共同守护生命。
患者及家属、肾内科部分医护人员13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肾内科副主任刘芳教授、周莉副教授、血透中心护士长陈林副教授、品管圈圈长陈辉,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何红晨教授、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柳园等通过MDT的方式同时围绕着让‘肾命之树常青的主题,为肾友们进行了知识讲座,内容包括《CKD-MBD》、《平衡肌力 全肾活力》、《透析运动锻炼》、《透析患者与骨质疏松》、《透析患者饮食管理》。
此次会议采取全新的健康知识宣教模式,通过多学科专家的知识讲授,旨在让患者更全面了解疾病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而采取相应预防和治疗措施,从容乐观地面对疾病。最后,肾内科血透中心护士长陈林进行了总结,他说此次肾友会的召开,通过MDT形式,强调了多学科的应用,加深了病友间的交流,缩短了医护间的距离。
血液透析中心将坚持不懈地创新理论、技术,加快多学科合作的步伐,为患者带来全新、全面的治疗,致力于让每一位患者享受优质有效的治疗2017年12月28日下午13:30,在血透中心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准备及肾友们积极参与下,2017年终MDT大型肾友联谊会如期而至。此次肾友会的主题也设定为让‘肾命之树常青。此次会议采取全新的健康知识宣教模式,通过多学科专家的知识讲授,旨在让患者更全面了解疾病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而采取相应预防和治疗措施,从容乐观地面对疾病。肾脏内科党支部书记苏白海教授首先对莅临本次会议的专家们和在场的肾友、家属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强调面对疾病时,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携手对抗,大家都需加强自身能力,相互配合与理解,共同守护生命。患者及家属、肾内科部分医护人员13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尾声血透中心收到了意外的惊喜,肾友们不忘这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特地准备了锦旗、牌匾赠于华西血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将坚持不懈地创新理论、技术,加快多学科合作的步伐,为患者带来全新、全面的治疗,致力于让每一位患者享受优质有效的治疗。
会上,肾内科副主任刘芳教授、周莉副教授、血透中心护士长陈林副教授、品管圈圈长陈辉,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何红晨教授、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柳园等通过MDT的方式同时围绕着让‘肾命之树常青的主题,为肾友们进行了知识讲座,内容包括《CKD-MBD》、《平衡肌力 全肾活力》、《透析运动锻炼》、《透析患者与骨质疏松》、《透析患者饮食管理》。最后,肾内科血透中心护士长陈林进行了总结,他说此次肾友会的召开,通过MDT形式,强调了多学科的应用,加深了病友间的交流,缩短了医护间的距离
大多数患者于30-50岁发病,表现为无法控制四肢,就像手舞足蹈一样,并伴随着智能减退和精神症状,最后因吞咽、呼吸困难等原因而死亡。接着亨廷顿舞蹈症患者家属代表和风信子舞蹈症关爱组织成都地区负责人熊女士详细的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亨廷顿舞蹈症患者家属的心路历程,并介绍了风信子关爱组织作为全国首个亨廷顿舞蹈症公益性组织为患者和家属所做出的努力,让全场观众都十分感动。
今后神经内科也会定期为亨廷顿患者举办患者教育讲座及病友交流会,关注亨廷顿舞蹈症患者。。这可能是自从1993年级亨廷顿舞蹈症基因被发现依赖,人类攻克亨廷顿舞蹈病的又一大重要进步。随后,神经内科杨靓医师就亨廷顿舞蹈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遗传模式和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介绍的HD的基因治疗IONIS-HTTRx已结束了1/2a阶段临床试验,能降低神经系统内的HTT突变蛋白,并且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24日,商慧芳教授团队联合风信子舞蹈症关爱组织在华西临床医学院教学楼214教室共同举办了亨廷顿舞蹈症病友大会。亨廷顿舞蹈症在欧美的出现率比在亚洲高,据报道该病在亚洲的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四,是一种罕见病。
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H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起因于第4对染色体CAG序列异常大量重复。该疾病由美国医学家乔治·亨廷顿于1872年发现,因而得名。
通过此次会议,加深了大家对亨廷顿舞蹈症了解,也增强了克服疾病的信心。为号召更多的人关注亨廷顿舞蹈症以及关爱舞蹈症患者,2017年12月22 -24日,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联合风信子舞蹈症关爱组织共同举办了首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关爱亨廷顿舞蹈症患者活动。
其症状通常于同一家庭的成员间遗传,可进行基因检测确诊患者以及判断子代的发病与否。中科院成都分院心理健康促进中心特聘专家黄煜教授进行了题为接纳不一样的自己,转角遇见新生的演讲,鼓励患者要调整心态,积极的面对生活。商慧芳教授做开幕式发言,欢迎各位讲者及病友的积极参加,并鼓励病人及家属树立信心面对疾病。22日,神经内科商慧芳教授团队组织志愿者在四川大学华西校区东区广场向医学生们进行了关于HD的科普,旨在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医学生了解HD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关爱HD患者的活动中。
最后,医生、志愿者和患者们分组进行了圆桌会议交流,患者家属之间、医生患者之间进行了亲切的交流,树立一起克服疾病的信心随后,神经内科杨靓医师就亨廷顿舞蹈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遗传模式和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介绍的HD的基因治疗IONIS-HTTRx已结束了1/2a阶段临床试验,能降低神经系统内的HTT突变蛋白,并且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今后神经内科也会定期为亨廷顿患者举办患者教育讲座及病友交流会,关注亨廷顿舞蹈症患者。中科院成都分院心理健康促进中心特聘专家黄煜教授进行了题为接纳不一样的自己,转角遇见新生的演讲,鼓励患者要调整心态,积极的面对生活。
。接着亨廷顿舞蹈症患者家属代表和风信子舞蹈症关爱组织成都地区负责人熊女士详细的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亨廷顿舞蹈症患者家属的心路历程,并介绍了风信子关爱组织作为全国首个亨廷顿舞蹈症公益性组织为患者和家属所做出的努力,让全场观众都十分感动。